第一百五十六章 科学问世,大明翻开崭新的一页(1 / 1)

科学问世,大明翻开崭新的一页!

科学?

下方的众多国子监监生,包括祭酒,教习等人,皆是一脸茫然。

科学是什么?

他们的一大抄。

编教材嘛,其实也一样。

这里查点资料,那里抄一点,一本教材就编出来了。

可这里是大明,他不仅查阅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料,甚至身旁连一个能与之讨论,帮助他发现缺陷和漏洞的人都没有。

仅凭借零散的记忆,将曾经学过,现在已经归还给老师的知识,全部整理一遍,再编写成知识系统齐备完整的教材,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反复思考之后,朱允熥觉得,与其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,不如将“科学”的思想带入大明。

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!

让天下学子得到一次思想上的洗礼,从而使其中一部分人跟着踏入科学的世界。

欧洲能诞生牛顿这样的人物,大明也一定可以!

所需要做的,只是解放学子们的思想,帮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

在此之前,朱允熥已经做了许多铺垫,时机已接近成熟,今日便是点燃这把火的关键时刻。

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!”

为了让监生们能更好的听懂,他直接引进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观念。

事实上,这也是历史上清末洋务运动时对“科学”通行的说法。

格物即穷究事物的道理,从这一点说,与科学确实是相通的。

问题是,千百年来,儒家学者都将格物往人文哲学上引,而不是从往自然科学上面发展。

即用自然现象为自己的观点背书,而不是去分析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。

一听到“格物”两个字,台下众人果然一个个尽皆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。

毕竟,程朱理学同样强调格物致知,他们自然熟悉无比。

只是不知道,太孙殿下的“科学”,与程朱理学,又有何不同?

朱允熥淡淡一笑,向外面挥了挥手,立即有侍卫带进来一台滚筒式油印机。

他笑问道:“大家应该见过此物吧?”

“见过!”监生们纷纷回答。

时至今日,滚筒式油印机的生产数量已极多。

国子监身为大明的最高学府,也早就配备了滚筒式油印机。

用于给学生印刷一些教习的讲义,或其他学习资料。

国子监的教习们,都对此物赞不绝口,认为这是“神器”。

因为用滚筒式油印机印刷书籍,讲义,实在是太方便快捷了。

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。

由此亦可看出,发明滚筒式油印机的太孙殿下,是何等天才横溢了。

此际朱允熥一说起来,众人亦皆是纷纷露出崇拜之色。

“太孙殿下发明此物,功莫大焉,纵千秋万载之后,史书上仍会重重记上一笔。”有监生奉承道。

朱允熥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,缓缓道:“本宫能发明出滚筒式油印机,正是格物致知的结果,亦是科学的精妙所在。”

轰!

这句话便如一道惊雷,在众人脑海内猛然炸响。

一时间,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,满脸写满了难以置信之色。

格物致知他们都知道。

但是,通过格物致知,发明出滚筒式油印机,这……这……这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吧?

朱允熥却并不急着解释,又接着道:“水泥,想必你们也都见过了。”

前不久,国子监里面的一处广场,用水泥修建了一块地,供监生们课余活动。

此事在国子监内激起了极大的反响,监生们对此都惊奇不已。

不少人还写了文章,探讨水泥。

这当然也是朱允熥的有意安排。

让学子们接触新鲜事物,以此来刺激他们。

“水泥亦是本宫格物致知,再运用科学之方法,与工匠们一起研究出来的。”

“你们不用觉得奇怪。”

“本宫今日所讲的科学,正是一门穷究事物至理与本质的学问。”

“谁若是掌握了这一门学问,谁就能运用它,发明各种新的东西,或改进已有的器件。”

“比如说,跑得更快的马车,或是不需要马拉人推的木牛流马。”

“比如说,耕田更得更快的器具。”

“再比如说,能让粮食亩产量增加两倍的法子。”

“这些都能通过学习科学,穷究事物至理来实现。”

“这正是科学的精髓所在。”

朱允熥侃侃而谈,当然也结合了一些必要的“改进”,以便“科学”两个字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。

“科学,实际上自古即有。”

“燧人氏钻木取火,神农尝百草,种五谷,仓颉造字,嫘祖养蚕织帛,有巢氏构木为巢。”

“他们所运用的,都是科学。”

“及至后来,古贤尽去,科学则慢慢失传。”

“再往后世懂科学的,仅有鲁班、墨子等寥寥数人。”

“故而,在他们的手中,有了许多传之万世的发明。”

“圣人之学包罗万象,‘格物致知’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学问,亦为科学。”

“然后世学者,流于表明,不深究其理,清谈而误学,反使科学失传,可谓是数千载以来,最大的憾事。”

朱允熥目光从众人身上缓缓扫过。

无论是国子监的官吏,教习,还是监生,此际都已是震撼万分。

学会了科学,就能发明出能够流传万世的东西?

世间竟有如此神奇的学问?

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。

在他们看来,那些发明都是上天所赐,假手于人,传之于世间。

但太孙殿下却告诉他们,那是科学。

而太孙自己,正是因为学了科学,才能发明出滚筒式打印机,水泥等神物。

难道这是真的吗?

一时间,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极度震惊之中。

虽然读书人看不起工匠,认为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。

但并没有人会看不起鲁班这样的祖师爷。

对于一个行业的开创者,读书人还是会给出极大的尊敬。

同样。

若是能发明一件改变千千万万百姓生活的工具,也没有一个读书人会拒绝这样的机会。

因为这是会载入史册的。

青史留名,光宗耀祖!

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!

哪怕不是因为“代圣立言”而青史留名,但管他呢,总比默默无闻好千倍万倍。

相比读书做官,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更大!

“学以致用!”

“大明需要用之于百姓,用之于天下苍生的学问。”

朱允熥振声道:“本宫今日重开科学一门,便是为此。”

“本宫能发明滚筒式油印机、水泥,本宫相信你们当中的许多人,一旦掌握了科学,还能发明出更多更好的东西。”

“诸如,能使粮食产量增产数倍的耕种之法。”

“能治好更多疾病的医学方法。”

“能让大明军队战力提高十倍,百倍,从而横扫四周蛮夷,令天下永远太平的武器。”

“凡此种种,学了科学,便皆有可能。”

“有了科学,我大明当人人皆有青砖瓦房居住,而非茅草破屋。”

“有了科学,我大明纵是最穷之人,亦从此衣食无忧。”

“有了科学,我大明将迈入一个自古以来,从未有过的繁华盛世。”

……

一番话说得在场的监生们一个个心潮澎湃。

一双双炙热的眼神望向他。

朱允熥敏锐的发现了他们的神情变化,知道自己说的话,已经起作用了。

科学两个字,在监生们的心中,已经播下了种子。

日后必将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。

“今日,我便传你们何谓科学之法,如何认识科学!”

“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,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的经验证据为基础,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、理解和预测的学问。”

“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的基础,要学科学,首要学会观察和实验。”

“科学数千年来停滞不前,就是因为世间学者,大多不认真观察,亦不去做实验证实,流行表明,空谈而不穷究理。”

……

朱允熥慢慢讲述,什么是科学,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自然规律,总结规律。

下方的监生们,一个个皆听得如痴如醉。

科学是显而易见的道理。

很多实际上就是过去经验的总结,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。

掌握了规律之后,便能加以运用。

这些道理,低贱的工匠们都懂,可读书人总是视而不见。

可工匠们不会将自己的观察,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著书立传,传之于世。

他们反而将自己掌握的“科学技术”视为“秘传”,不轻易授于人。

很多也就慢慢失传了。

然后下一代人,再重新总结经验,发现规律……而不是站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。

一代又一代,周而复始。

科学技术的发展,就这样停滞了!

一代一代的人,全在做无用功。

朱允熥很清楚这其中的原因。

故而,他才选择在国子监讲科学,而不是去大明制造局向工匠们讲科学。

工匠们其实天生就是懂科学的。

某种意义上说,他们反而是这个时代最好也最应该被传授科学的群体。

问题是,工匠们会敝帚自珍,将自己掌握的技术藏起来,不传给别人,或者仅传给儿子。

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吃饭的本事。

教会了徒弟,饿死了师父。

艺不轻传!

他们有这种想法,其实也没错。

因为在生产力没有发展起来的古代社会,是一个高度内卷的社会。

技术一旦扩散,就会迅速内卷,变得不值钱。

让原本掌握技术的工匠,再难以凭借技术,维持生计。

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,他们当然不能将自己掌握的技术,轻易传授出去,而是为严格保密。

朱允熥已经采取了改进措施,比如让工匠们集体讨论该如何造枪。

打破原来的隔阂,相互交流以促进发展。

但这还不够。

要扭转工匠们的思想,远非一朝一日之功。

但读书人不一样。

读书人并不靠那些技术吃饭。

读书人想要的是千秋万代的名声。

他们如果掌握了技术,就会著书立传,将技术告之所有的世人,以便让自己青史留名。

这才能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!

历史上能让后世之人记住的发明家,科学家,他们实际上未必掌握了当时最好的技术。

只是他们自己,或者别的读书人,将他的技术记载下来,流传到后世了。

于是,他就成了影响深远的科学家!

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原因。

要不然,技术失传了,在历史上就不会有任何浪花,后人也不会知道这项技术,更不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。

发现这项技术的人,也不会成为史书上有名的科学家,而是会永远默默无闻。

这样的事,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多得数不清。

这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数千年,科学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的根源。

技术没有交流,没有传承,只有不断的重复。

不断的被重新发明。

自然就不可能发展提高了!

苏轼去一趟石钟山,就能发现其“钟响”的原因所在。

当地的其他人,生活在附近,真的就从来没有一个人发现吗?

当然不是!

只是发现的人没文化,不会将自己的发现写出来,传给世人!

可苏轼去了,写了一篇“石钟山记”,石钟山的神秘面纱,便被从此揭开了。

这是读书人才具备的本事,这就是文字的力量!

而自今日始,随着朱允熥在国子监讲学,立科学一门。

天下读书人从此深度介入科学技术发展当中。

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现象,实验的结果,掌握的规律,用文字记载下来,著书立传。

他们会相互交流,相互探讨,以取长补短。

他们是唯恐别人不知道这项技术,而不是害怕别人知道。

交流和传承,才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石。

一个人能掌握的技术,能总结的经验,能观察到的规律,总是有限的。

唯有集合众人之力,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才能让科学技术一步又一步的提高,超越前人,达到新的层次。

这,正是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!

有了大量读书人的加入,有了他们孜孜不倦的交流和传播技术,科学的发展,便将从长期的停滞不前,正式进入一个大爆炸的时代。

……

洪武二十五年腊月,太孙朱允熥于国子监讲学,开创科学一派。

大明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
……